【清規戒律】比喻那些繁瑣的荷求,脫離現實的規章制度。古時僧人懷海,住百丈山,曾手訂清規。魏廢帝時,印度僧人曇摩迦羅採印度三藏譯出戒規,佛門中人很重視。
成語纂疏 第461頁(預再版)作者:黃茂寅 精裝685+14頁 500元
燈謎候教:
1、平治謀略守法制_射成語一句_?
2、維鳩居之_射十筆和十三筆字各一_?
3、不與我言兮_射十四筆字一_?
4、賖去物件莫取錢_射二字口語一句_?
古時,有個和尚叫懷海,住在百丈山(江西南昌縣)。
他覺得佛門應該有嚴肅的紀律,於是,就親手制定一些條規,
讓和尚們遵守。因為這些條規是要出家人遵守的,
所以就叫做「清規」。又因為是在百丈山上制定的,
因而佛門中有「百丈清規,禪門日誦」的說法。
魏廢帝(曹芳)時,有一個印度僧人,曇摩迦羅到中國來,
先後到過洛陽和許昌一帶地方。他看見這些地方的和尚,
在行為上沒有什麼拘束,就採取從印度的三藏(經、律、
論),從中譯出「四分律」和「僧祗戒心圖」。
這是中國佛門具有戒規的開始。以後又有五戒(戒殺、
盜、淫、妄、酒)、十戒、比丘戒(二百五十條)、
比丘尼戒(三百五十條,或說五百條)、
菩薩戒(和尚遵守的五十八條,其中十條重,四十八條輕;
居士遵守的三十二條,其中六條重,二十六條輕)等等。
佛門中的人,很重視這些戒律,認為「佛滅度後,以戒為師。」
意思是菩薩不在人世了,和尚尼姑,要把戒律當做老師。
這些「清規」和「戒律」加起來,囉囉唆唆的一大堆,
有好些是「吹毛求疵」的,故此,人們就用「清規戒律」這句話,
譬喻那些繁瑣的,脫離實際的,或是苛求的規章制度。
例如:公司行號的「清規戒律」十分多,如果不弄清楚,
非萬不得已,切莫被雇,否則一不小心,不是觸規,就是犯戒!
謎底揭曉:
1、清規戒律。
註:呂氏春秋.序意:「蓋聞古之清世。」清,平治也。
淮南子.主術訓:「是故知規而師傳諭導。」規,謀略也。
周禮.夏官.掌固:「夜三擊以號戒。」謂擊鼓行夜戒守也。
書經.舜典:「同律度量衡。」律,法制也。
2、扇、雇。
註:面出詩經.召南.鵲巢。戶,著居。羽、隹,皆著鳥。
3、語。
註:面出詩經.鄭風.狡童。如無我(吾)維存乎「言」而已矣。
、討厭。
註:面出增廣昔時賢文:「世上若要人情好,賖去物件莫取錢。」
以面意直解,賖去東西所欠的,「厭(懶)」得「討」回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