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望門投止】指流亡者,在急難時,一見有門就想投宿。後漢書.卷六十七.黨錮(張儉)傳:「儉得亡命,困迫遁走,望門投止,莫不重其名行,破家相容。」
成語纂疏 第419頁(預再版)作者:黃茂寅 精裝685+14頁 500元
燈謎候教:
1、見二扇雖至不進_射成語一句_?
2、假就染成真好色_射聯鎖店招一句_?
3、欲窮千里目_射醫學名詞一句_?
4、坐懷不亂_射蔬菜名一_?
漢桓帝延熹年間,當權的宦官侯覽,老家在山陽郡,
家中的人倚勢橫行,魚肉鄉里,無惡不作。山陽郡督察官張儉,
上表舉發,侯覽和他母親的罪狀,要求加以懲辦。
侯覽是早晚在皇帝跟前,有勢力的人,張儉的奏章,
當然不會傳到皇帝手裏,從此侯覽更恨張儉透了。
張儉有個同鄉名叫朱並,是個奸邪諂媚的小人,
素為張儉所不齒。朱並聽說他得罪了侯覽,心想,
這正是報復的好時機,便向朝廷告密,說張儉組黨結社,
圖謀不軌,侯覽見到這個告密,正求之不得,立即下令嚴密捕捉。
張儉急了,只得匆匆亡命;看誰家可以暫避風頭,就向誰家暫避。
許多人家都知道他是個正直的人,遭了不測之禍,也都不怕連累,
冒險收容。後來流浪到東萊地方,躲在李篤的家裏。
有一天,縣令帶著武器前來搜查,李篤把縣令拉到一間密室,
問他:「張儉是當今名士,因公得罪宦官,受了冤屈,
不得已而亡命,設若發現他的踪跡,你是不是忍心逮捕他呢?」
縣令說:「好事應當大家做,你難道一個人做君子,而別人做小人嗎?」李篤說:「我固然喜歡正義,但明公如肯這樣,就已經把正義,
分了一半了。」張儉就這樣的情形下,且在大眾的掩護脫險。
這故事出於後漢書.張儉傳(見主題)。文中敘述,
張儉逃亡時,看誰家可以暫避風頭,就向誰家暫避的情形,
寫作「望門投止」。是比喻見有門戶,即往投宿的意思。
謎底揭曉:
1、望門投止。
註:一切經音義.十四:「一扇曰戶,二扇曰門。」
後漢書.任光傳:「投暮入堂陽界。」投,至也。
左傳.僖公十五年:「戎馬還濘而止。」止,不進也。
2、義美。
註:面出增廣昔時賢文。底之義,別為假;如義肢,義齒。
3、遠視。
註:面出唐.王之渙:登鸛雀樓詩。
4、包心白。
註:面出成語(纂疏第129頁)。輟耕錄:「柳下惠夜宿部門,
有女子來同宿,恐其凍死,坐之於懷,至曉不為亂。」
底意:保證(包)心是白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