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【囫圇吞棗】食棗未曾咬碎,整個吞下肚。比喻辦事含糊籠統,不加理解。囫圇,物體完整不破。朱子語錄:「道是個有條理底,不是囫圇底物。」

成語纂疏 第275  作者:黃茂寅 精裝685+14 500

燈謎候教:

1、見死不救_本文中職稱二字一句_?

2、幾家歡樂幾家愁_射成語一句_?

3、何以穿我屋何以穿我墉_射成語一句_?

4、羅成中計泥淖谷_射俗語一句_?

5、蝸牛族罷工_射成語一句_?

古早有個醫生向人介紹生梨和棗子的功能,

他說:「生梨對牙齒有益,但對脾卻有害。

棗子呢,正好相反;對脾有益,但對牙齒有害。」

旁有一人聽了,遂說:「我有個好辦法,

可以將生梨和棘子,都得到有益,沒有害處。」

醫生很感興趣,便問道:「你有什麼方法?」

這人不急不忙的說:「我吃生梨的時候,

只用牙齒咀嚼,不嚥到肚子裏去,

這豈非可讓生梨對牙齒有益?

而免得傷害到脾嗎?等到吃棗子的時候,

我不用牙齒咀嚼,就一口吞下肚子去,

這不是可以讓棗子對脾有益?

而不免傷害到牙齒呢?」

醫生給這個人說得答不上話來。

以後的人,因此把這個人吃棗子的方法叫做「囫圇

(完整不缺)吞棗」;也就引用這句成語,

比喻辦事含糊籠統,不加理解。例如:

讀書或理解事物,不求深入,既籠統,又膚淺。

如果讀書,以這種「囫圇吞棗」的方法去讀,

書中的意思,當會一無所知,

就如吞棗而不知棗之味道了。

謎底揭曉:

1、醫生。

註:救治唯生人(活人)而已矣。

2、悲喜交集(見成語纂疏 第360頁)。

註:面出聞常用語。

3、雀角鼠牙(見成語纂疏 第643頁)。

註:面詩經.國風.行露:「誰謂雀無角,何以穿我屋;

誰謂鼠無牙,何以穿我墉。」

4、愈陷愈深。

註:唐羅成,中計走入泥淖谷,被萬箭穿心,在泥淖谷中愈陷愈深。

5、無所不為(見成語纂疏 第472頁)。

註:沒有住所者謂蝸牛族。罷工,不為(不作)了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黃茂寅 的頭像
    黃茂寅

    成語纂疏

    黃茂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